本实验围绕耳穴定位、耳六诊断和耳穴埋籽的临证应用,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,提升辨证施术能力,加强护理人文关怀,树立“尚德精术”的专业追求。通过建立模型、虚拟实验环境和对象,智能引导,具体实现以下教学目标。
(1)知识目标
1)掌握耳廓表面解剖、耳廓基本标志线、耳穴分布规律、耳穴定位及功效。
2)掌握耳穴选穴原则,耳六埋籽的适应证、禁忌证和操作规范。
(2)能力目标
提高准确进行耳穴定位、正确分析耳象以及耳穴埋籽临证应用能力。
(3)素质与价值目标
通过学习耳穴的源流,熟悉耳穴标准由我国学者制定,增强文化自信;通过耳穴定位练习,激发耳穴学习兴趣,坚定中医护理学习信念;通过耳穴埋籽临证应用训练,体验耳穴埋籽独特疗效,关爱患者,增强专业自信。帮助学生涵养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情怀,强化中医护理人的使命担当。
1.基于耳穴诊治原理,建立3D耳朵模型,呈现“耳穴-生理-病理”反应过程

小小的耳朵犹如倒置的胎儿,内含的200 多个耳穴蕴藏着中医藏象、经络学说以及西医神经内分泌理论和生物全息论。
藏象学说认为,“肾开窍于耳”,“肾和则耳能闻五音”,心藏神,耳能听依赖 心神的调配。经络学说认为,人体六阳经经脉循行于耳或分布于耳周,六阴经经 脉通过各自的经别间接上达于耳,奇经八脉中,阳蹻脉并入耳后,阳维脉循头入耳。故《灵枢·口问》中说“耳者,宗脉之所聚”。
生物全息论指出,生物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。耳郭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局部反应整体全部信息的微观世界。当人体脏腑、组织、躯干、四肢发生疾病时,在耳郭相应部位就可出现各种不同的阳性反应点,如耳穴电阻值下降,耳穴变形、变色、丘疹、脱屑、血管充盈等,急性病症以低痛阈和低电阻变化为主,慢性病症则以相应耳穴变色、变形为主。这些阳性反应点,可发生在疾病未显露之前,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,也可以随着疾病的发展而演变,还可以在病愈之后,留下永久的痕迹,作为记录既往病史的依据。
再者,耳郭上有丰富的神经、血管和淋巴,对各种内脏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。耳郭既有与脊髓颈 2、3、4 节段相连的躯体神经,又有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,还有来自颈交感神经节,沿着血管分布的交感神经,其中,耳大神经是耳郭的主要神经。耳郭深部沿着骨膜走行的动脉全部来自颈外动脉分支,即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。耳郭静脉均起于耳郭浅层、前面,最后汇成 2-3支较大的静脉,并在耳轮和耳垂有较大的吻合之连接,经颞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。但与其他器官不同的是:耳廓所分布的血管均比较细小,血循相对较差,故遭遇感染时,极易形成软骨膜炎。综上可见,耳穴与人体部位、脏腑、经络、神经密切联系,耳廓皮肤颜色、形态、质地的不同改变,反映了人体病理变化,表现为相应症状,特定中医证候,或特殊疾病。治疗时,根据上述对应关系进行选穴,可直达病所,提高疗效。
2.基于耳穴应用原理,引入经典案例,呈现多变量、多路径、多结局演变

耳穴埋籽疗效受到各环节、多变量影响,包括病情资料收集是否全面、准确,耳穴埋籽制定方案是否合理,耳穴埋籽操作中贴籽部位、贴压方向、按压手法、按压频次等要素是否正确等。因此,本项目将上述影响因素设计编程,生成具有高仿真度的实验案例。让学生充分体验不同方案导致的不同结果,探究适合患者的最佳耳穴埋籽方案,培养“科学、辨证”的中医思维及“安全、有效”的中医护理能力。

1.实验教学过程
本项目设计了实验简介及预习、实验操作与分析、实验报告与反思三阶段,包括基础训练、强化训练、综合设计和实验反思。在实验操作与分析阶段,以认识职、探究耳穴和应用耳穴为三大主要实验环节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,采用自学辅导式、任务驱动式、体验式、探究式、反思性和案例教学法,旨在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,提升辨证施术能力,加强护理人文关怀。实验教学过程见图4。
实验简介及预习阶段,通过耳六知识资源库、耳穴埋籽案例库、实验简介、知识考核等,让学生先学习和巩固耳穴埋籽相关理论知识,熟悉实验背景、目的、流程、原理、操作说明、实验评分标准和联系方式,做好实验准备。
实验操作与分析阶段。借助3D耳朵模型、数字化人体模型和经典案例,完成“认识耳六-探究耳六-应用耳穴”三个递进式实验环节,学、练、考、评、研结合,从而掌握耳穴定位、耳六诊断、耳穴埋籽规范与临证应用。
实验操作与分析阶段。学生完成实验后,系统记录实验者所有的实验数据,并根据标准的答案和实验数据进行比对计分。实验结束,自动生成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,学生可以通过终端查看或导出结果。实验结果分别以文字和列表的形式反思三阶段的成绩和完成度。
2.实验方法
本项目综合采用观察法、归纳法、比较法、控制变量法、自主设计法等实验方法,引导学生认识、探究和应用耳穴,由浅入深理解耳穴诊治原理,综合提升知识、能力和思维。
(1)观察法 主要用于实验简介及预习、耳穴解剖定位、探究耳穴、护理评估等环节。学生通过查看实验简介和拓展学习资源,充分了解项目背景,储备足够的耳穴埋籽相关知识;通过观察耳穴定位时数字化人体模型的反应,建立耳穴与人体部位、经络、脏腑、神经的联系;通过观察耳廓皮肤的颜色、形态、血管等变化,以及舌象、脉象的特点,一方面锻炼见徽知著的能力,另一方面,在反复实验中树立主动关心患者的意识。
(2)归纳法 主要用于实验预习、耳穴功效、实验报告与反思等环节。学生通过实验预习,分析耳穴知识储备情况;通过耳六功效应用训练,总结归纳耳六常见功效及应用规律;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和分析,巩固相关知识点,提高反思性学习能力。

(3)比较法 主要用于探究耳六、实验报告与反思环节。在“探究耳穴”环节,学生通过比较虚拟耳象和真实耳象的特征,比较自我判断结果与专家意见,理解耳穴与病、症、证的关系,强化耳诊思路,提高耳诊能力。在“实验报告与反思”环节,通过比较不同耳穴埋籽方案产生的不同实验结果,从而掌握技术要点。探索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耳穴埋籽方案。
(4)控制变量法主要用于临证思维案例训练和0SCE案例训练。在耳穴制定方案和耳穴埋籽环节,设计耳穴埋籽部位、疗程、贴籽方向、按压力度、按压手法、按压频次等变量,通过控制其他变量,研究单一变量或多个变量对耳穴疗效的影响,允许反复试错和探索,增强实验兴趣,提高探究能力。



(5)自主设计法 主要用于耳穴功效、临证思维案例训练和0SCE案例训练等环节。通过设计不同耳穴组合,体验不同结果,理解耳穴作用特点和规律;通过不同证候的案例,设置舌象染苔、脉诊手法错误等多条实验支线,渗透人文关怀,引导学生关注护患沟通方式,关爱患者,体验耳穴诊疗全过程,提高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