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知识目标:
1.了解DVT的概念、原因及并发症。
2.掌握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表、Padua血栓风险评分表的具体内容及血栓风险分级标准。
3.掌握DVT预防策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。
4.掌握DVT的识别及处理要点。
二、能力目标:
1.能及时、准确地对住院患者进行DVT风险及出血风险评估,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订相应的预防策略。
2.能正确实施DVT预防措施,如踝泵运动、梯度压力弹力袜、间歇充气加压装置、常用抗凝药物等。
3.能及时识别DVT,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,如溶栓治疗。
4.能及时识别PTE。
三、素质与价值目标
1.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强化学生DVT的风险意识。
2.培养学生DVT的防治结合理念、涵养学生护佑大众健康的职业情怀。
一、临床规范化DVT防治管理流程
本项目以临床规范化DVT防治管理流程为依据进行设计,按“DVT风险评估与预警-DVT预防策略-DVT的识别-DVT的应急处理”四个模块展开,模拟临床真实情境,学生在不同模块体验不同角色,完成不同的实验任务,深入理解和实践DVT防治管理流程。
二、基于常见危险因素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模型
静脉壁损伤、血流缓慢、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。本项目以此为理论依据,构建基于常见危险因素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模型,通过设置不同的因素(如年龄、性别、BMI值、肿瘤、手术、外伤、妊娠等)及实验室检查结果(如D-二聚体、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、血小板计数等),直观体现血栓形成的风险高低及形成的具体过程,也能充分解释后续各项干预机制的原理与效果。
三、基于压力变化的DVT物理预防模型
临床机械预防的主要措施为梯度压力弹力袜(
GCS)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(
IPC)。
2种方法的工作原理相似,都是通过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施加一定压力,增加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,从而降低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。其最大优势在于没有出血并发症,但如压力过大,又可造成动脉供血不足。本项目以此为理论依据,构建基于压力变化的
DVT物理预防模型,不同参数如梯度压力弹力袜的长度、压力级别、型号等均可影响深静脉血液的流动速度,进而产生不同的结局。